炎炎夏日,当你畅饮一杯冰可乐时,那份冰凉的解渴感让人倍感舒爽。然而这种愉悦往往转瞬即逝,几分钟后,更强烈的口渴感便会卷土重来。这种“先解渴后口渴”的现象,其实是人体复杂的水分调节系统精密运作的体现,涉及多个器官和多种调节机制的共同作用。
我们为什么会感到口渴?
成年人体内含水量大约是体重的60%,细胞内各种代谢反应、血液中营养物质的运输等都离不开水,因此维持正常的含水量对于人体是非常重要的。除了大量水分,人的血浆(血液中去除血细胞后的液体部分)中还含有无机盐、蛋白质等溶质微粒,这些溶质微粒对水的吸引力被称为“渗透压”。如果血浆渗透压过低,会导致细胞过度吸水甚至破裂,反之则会导致细胞失水,都会对人体造成损伤。因此除了水分总量,人体还需要维持一定的渗透压,使细胞内外水分达到相对平衡。
渗透压与溶液中溶质的浓度呈正相关,当人体缺水时,溶质浓度升高,因此血浆渗透压升高,缺水也会导致血压降低。渗透压、血压的变化都会被位于大脑的“口渴中枢”(thirst centers)察觉,使人产生口渴感,从而诱导喝水等行为。同时口渴中枢也会调节自主神经系统的兴奋性和某些激素的分泌,共同帮助机体恢复到正常的渗透压与含水量范围。
口渴中枢的结构与功能
口渴中枢位于紧邻下丘脑的“终板区”(lamina terminalis, LT),LT由“穹窿下器”(subfornical organ, SFO)、“终板血管器”(organum vasculosum of the lamina terminalis, OVLT)和“正中视前核”(median preoptic nucleus, MnPO)三部分组成。其中SFO和OVLT部分暴露于血脑屏障外,其内的特殊神经元能够直接感知血浆渗透压、血压等生理变化。如SFO神经元上的跨膜蛋白(TMEM63B)可作为渗透压感受器感知高渗信号。MnPO则将来自SFO和OVLT的信号进行整合,并传递到多个下游脑区,促使机体通过饮水行为等恢复机体水分平衡。
在口渴中枢中,有些神经元的兴奋会激活下游神经元;而另一些神经元的兴奋则会抑制下游神经元,阻碍信号的传递,多种神经元之间形成了复杂的调控网络。为简化表述,下文中所讨论的神经元均属于前者,脱水会使其兴奋性增强。小鼠实验表明,当人为增强LT神经元的兴奋性时,实验鼠不管是否口渴都会跑去喝水;而抑制LT的兴奋性,即便是明显脱水的小鼠也对水源无动于衷,说明饮水行为受LT的调控。
口渴中枢(蓝色区域)及其复杂的神经信号环路。图源:参考文献3
喝饮料后为什么会瞬时解渴?
喝水行为与机体恢复水分平衡之间具有一定的时间差,整个过程需要多个调控网络协同配合。
当饮料入口后,会即刻滋润口腔黏膜、刺激口咽部的感受器,由此产生的神经信号快速传递到大脑,暂时“安抚”口渴中枢,降低口渴中枢神经元兴奋性,使人产生解渴的感觉。并且研究人员还发现低温、气泡和酸味会使人产生更强烈的解渴感,这也解释了为什么冰可乐能成为大家的夏日快乐水。
口咽信号仅传递摄入量而非成分,也就是说,不管我们喝的是饮料还是白开水,大脑都会暂时被“欺骗”,产生解渴感。你可以把这种机制理解为大脑的一种“预备”行为:既然机体已经开始摄入水分,那就对应地降低一些渴觉,为血液缓慢吸收水分留出时间,避免过量摄入导致低渗状态。实际上,大脑在饮水行为发生前就能够做出预测。实验表明,当脱水小鼠即将饮水时(如看到水或容器),口渴中枢中位于SFO的神经元兴奋性就被部分抑制,并且大脑奖赏系统还会释放多巴胺。
然而,并不是喝下去的所有液体都会帮助我们恢复正常渗透压,很多饮料甚至会升高渗透压,那大脑是如何发现自己“被骗”的呢?
水分平衡的多级精细调节
当喝下去的液体进入胃肠道后,会引起机械扩张,刺激迷走神经向大脑传递抑制饮水的信号。此外,胃肠道还存在局部渗透压感受器,低渗液体通过迷走神经向口渴中枢传递抑制信号,高渗液体则传递兴奋信号。在小鼠实验中,直接向胃内灌注低渗液体(水)或高渗盐水,会分别降低/升高SFO神经元的兴奋性,响应潜伏期约105秒,且与血浆渗透压变化无关。而大部分饮料(尤其可乐)含糖量比较高,因此渗透压也比较高,在喝下去几分钟后会刺激胃肠道的渗透压感受器,使大脑中的口渴中枢重新兴奋起来,再次产生口渴的感觉。
如果此时不继续补充低渗液体,大量糖分的摄入会进一步提高血浆渗透压,而血浆渗透压的改变同样会被口渴中枢感知,继续提高兴奋性,你会感到越来越口渴。此外,咖啡因和酒精还会促进尿液的产生,使机体流失更多的水分,更容易加重口渴感。
总体来说,人体能够通过整合多种调控网络信号来精准控制水分平衡。
“预期期”(头期):通过感官预期来引发生理预调节,优化水分调节过程。
“口咽信号”?:快速报告摄入液体体积,短暂抑制口渴中枢兴奋性,暂时解渴。
“胃肠道信号”:感知摄入液体的渗透压,决定兴奋性抑制的持续(低渗)或反弹(高渗)。
“血浆信号”?:通过直接监测血浆渗透压等信号长期调控水分平衡。
在这个过程中,口渴中枢的单个MnPO神经元可以同时接收、整合来自外界环境、口咽、胃肠道和和血浆的信号,从而实时动态调控饮水等生理反应。
口渴中枢整合多种信号,实时动态调控饮水行为。图源:参考文献6
理解了以上机制,不仅能解答我们日常生活中的困惑,还能帮助大家在炎炎夏日选择更健康、更解渴的饮品:为保证渗透压平衡,应避免摄入高渗饮料,多选择低糖(无糖)饮品;可通过冰镇、气泡、酸味增强解渴的感觉;如果大量出汗,身体还失去了钠、钾等电解质,可以选择含电解质的低糖(无糖)运动饮料。
参考文献
[1] Armstrong LE, Kavouras SA. Thirst and Drinking Paradigms: Evolution from Single Factor Effects to Brainwide Dynamic Networks. Nutrients. 2019;11(12):2864. Published 2019 Nov 22. doi:10.3390/nu11122864
[2] Augustine V, Gokce SK, Lee S, et al. Hierarchical neural architecture underlying thirst regulation. Nature. 2018;555(7695):204-209. doi:10.1038/nature25488
[3] Encarnacion-Rivera L, Deisseroth K, Luo L. Neurobiology of Thirst and Hunger Drives. Annu Rev Neurosci. 2025;48(1):381-403. doi:10.1146/annurev-neuro-112723-032328
[4] Peyrot des Gachons C, Avrillier J, Gleason M, et al. Oral Cooling and Carbonation Increase the Perception of Drinking and Thirst Quenching in Thirsty Adults. PLoS One. 2016;11(9):e0162261. Published 2016 Sep 29. doi:10.1371/journal.pone.0162261
[5] Zimmerman CA, Lin YC, Leib DE, et al. Thirst neurons anticipate the homeostatic consequences of eating and drinking. Nature. 2016;537(7622):680-684. doi:10.1038/nature18950
[6] Zimmerman CA, Huey EL, Ahn JS, et al. A gut-to-brain signal of fluid osmolarity controls thirst satiation. Nature. 2019;568(7750):98-102. doi:10.1038/s41586-019-1066-x
[7] Zimmerman CA, Leib DE, Knight ZA. Neural circuits underlying thirst and fluid homeostasis. Nat Rev Neurosci. 2017;18(8):459-469. doi:10.1038/nrn.2017.71
策划制作
作者:陈一欧 科普作者
审核:詹丽璇 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神经内科教授