说到味精,可能对于现在的年轻人已经有点陌生了,但这可是80、90后记忆中家里必备的调味料之一,只需要做菜时放一点点,就能让菜鲜得连盘底都想舔干净。
为什么现在家庭厨房里味精不常见了呢?因为不知从何时开始,“味精有害论”开始盛行,“吃味精会致癌”“吃味精会导致脱发”“老外从来不用味精”等等言论,吓得不少妈妈连夜扔掉家里的味精。
所以,味精真的有害吗?这要从味精的前世今生讲起。
说到五味,如果你的反应是“酸甜苦辣咸”,那你就大错特错了,正确的五味其实是“酸甜苦咸鲜”。
鲜味,自古以来都是非常昂贵的味道,为什么说昂贵呢?因为鲜味主要是各种氨基酸的综合体现,但这东西在自然食材里含量都不多,所以获取成本非常高。古人常用火腿、鸭肉、老母鸡吊高汤,就是为了获得鲜味。
直到1908年,日本人从海带中提取出谷氨酸,开始大批量生产“味之素”,第一代味精出现了。
但味之素当时售价奇贵无比,中国老百姓根本消费不起,直到1921年,吴蕴初成功发明用谷物低成本生产谷氨酸的方法,打破日本在味精生产方面的垄断,让味精成功进入了千家万户,成为老百姓随时都可以享受的舌尖上的鲜味。
关于“味精有害论”的各种说法,主要集中在“致癌”和“脱发”的问题上。
味精在高温加热后,会变成焦谷氨酸钠,因此有人会说,撸串时食物被烤焦都会产生致癌物质苯并芘,这“焦”了的谷氨酸钠一定也致癌!
但此焦非彼焦,焦谷氨酸钠并无任何致癌性,即便吃进身体也会被正常代谢分解,全球权威的癌症研究组织IARC也没有把味精列入致癌物名单,因此在“致癌”这点上,完全是不必要的担心。
至于“脱发”这点,味精就更冤枉了。现代人日常饮食容易高油高盐,还往往伴随着饮食不规律、加班熬夜、工作压力大、肥胖等问题,这些综合因素都会产生脱发问题,即便不吃味精,也不耽误脱发这件事。
而且世界卫生组织(WHO)和联合国粮农组织(FAO)也曾多次评估味精的安全性,将其评为最安全等级,其安全摄入量高达200g/天。过量摄入的主要风险是钠超标,而非味精本身。
如果钠摄入超标,它就会在今天偷偷升高你的血压,明天骚扰你的胃黏膜,后天顺手给你的心脏和肾脏发加班通知。所以从控制钠摄入量这点来看,使用味精反而是相对健康的选择。
人们对鲜味的追逐,本身就是一部浓缩的科技史与文明史,只要了解背后的故事,就能让自己做出最正确的选择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