在湖南省第二人民医院(省脑科医院)学生心理门诊的诊室内,18岁的小肖(化名)正由父母陪同就诊。从父母的描述里得知小肖从上初中开始就常常心情低落,焦虑失眠,记忆力下降,严重时甚至还有过自残行为等等。然而,小肖的情况并不是个例,学生心理健康问题已经成为全社会关注的焦点。
湖南省第二人民医院(省脑科医院)儿少心理科副主任医师盛夏表示,在心理健康问题显现初期,我们需要关注到一个关键性的生理因素指标——维生素D。
一项对我国儿童青少年群体的维生素D水平的横断面研究,儿童青少年群体的维生素D缺乏率为27.9%,不足率为31.6%。亚组分来,化解这场阳光下的“危机”就更显得迫在眉睫了。
维生素D缺乏,为何成了学生心理健康的“隐形杀手”?
维生素D在身体中的作用远不止“强健骨骼”。它更像一把钥匙,打开大脑情绪调控系统的大门。当维生素D与脑细胞核中的受体结合,能显著提升5-羟色胺的合成效率——这种被称为“快乐神经递质”的物质,直接关系着情绪的稳定性和愉悦感。
有临床研究发现,当血维生素D水平低于20ng/ml时,神经兴奋性异常增强,导致烦躁、注意力涣散、入睡困难等连锁反应,甚至还会诱发持续性心境低落。
更令人警觉的是,这种状态在青少年群体中普遍存在。一项覆盖多所高校的检测研究显示,18-25岁学生维生素D平均水平仅20-25ng/ml,远低于30ng/ml的健康阈值。
值得注意的是,维生素D缺乏对情绪的影响并非单独存在,它同时还削弱免疫屏障,使学生更易感冒且病程延长;降低肌肉协调性,增加运动损伤风险;甚至影响夜间褪黑素分泌,导致深度睡眠减少。在学业与身体的双重消耗下,使得学生群体的健康问题陷入恶性循环。
现代校园生活的五大“高危”因素
1.户外活动不足:
当代学生日均户外活动时间恐不足普遍0分环境中的玻璃窗虽透光,却过滤了90%以上促成维生素D合成的UVB射线。
2.饮食结构失衡:
外卖取代食堂,奶茶替代牛奶,富含维生素D的深海鱼、蛋黄、奶酪等摄入锐减。
3.肥胖加剧缺乏:
学生超重率达21%,脂肪组织如同维生素D的“监狱”,扣押着30%-50%的维生素D,使其无法进入血液循环。
4.防晒措施过度:
SPF30以上的防晒霜能阻断95%的皮肤维生素D合成,而美白风潮让学生们“全副武装”,连正常通勤都拒绝接触阳光。
5.昼夜节律紊乱:
熬夜赶论文或刷手机,导致错过最佳日晒时段(10:00-15:00),此时段外皮肤合成效率下降40%。
维生素D缺乏的“情绪信号”
1.情绪低落:无缘无故感到悲伤、兴趣减退,类似轻度抑郁。
2.疲劳感加重:即使睡眠充足,仍觉精力不足,上课难以集中。
3.睡眠障碍:入睡困难、易醒,可能与维生素D影响褪黑素分泌有关。
4.肌肉酸痛:不明原因的四肢无力,运动后恢复慢。
注意:这些症状常被误认为是“学业压力大”或“熬夜导致”,其实,维生素D缺乏或是潜在诱因。
科学应对策略,校园场景下的“补D三部曲”
第一步:智慧光照计划
1.黄金时段:利用课间碎片时间实施“精准日晒”,上午11点至下午3点间,选择15分钟(深肤色者25分钟)暴露前臂和面部;
2.防晒权衡:采用“局部防护法”,仅在鼻尖、颧骨等易晒伤区涂抹防晒霜,保留肢体皮肤合成能力;
3.阴天策略:紫外线指数>3时(多数阴天可达标),仍可进行户外活动,云层仅削弱20%UVB。
第二步:强化膳食补充
1.高效来源:在食堂或外卖中优选,即食沙丁鱼罐头(100g含680IU)、蛋黄酱三明治(2个蛋黄提供98IU);
2.强化食品:选择维生素D强化牛奶(每日2盒补200IU)或紫外线照射的鲜蘑菇(100g高达1000IU);
3.吸收增效:配合富含镁的食物(坚果、菠菜)促进VD活化,避免与浓茶、咖啡同食影响吸收。
第三步:医学精准干预
1.筛查先行:推动入学体检增加25-羟维生素D检测,低于20ng/mL者启动医疗干预;
2.根据我国维生素D临床应用专家共识(2024)显示,在剂量上,可予每日疗法或大剂量冲击疗法;在剂型上,可选用口服法或肌肉注射法;治疗原则以口服为主,口服法比肌肉注射法更快提高25-羟维生素D水平。
如需使用大剂量维生素D用于治疗时,应充分考虑安全性,并在医生指导、监测下使用。
湖南医聊特约作者:湖南省第二人民医院(省脑科医院) 检验医学科 周佳
关注@湖南医聊,获取更多健康科普资讯!
(编辑92)